刚刚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15项倡议,第一项就是“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倡导个人定期记录身心健康状况,了解基本中医药健康知识,掌握基本急救知识和技能。

医生和医院端,这项倡议要求将“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纳入医院和医生的绩效考核,同时纳入医务人员的职称评定。

“我们想从政策上去解决医务人员开展健康科普积极性的问题,这样才能真正让医务人员和医疗机构在健康科普方面更加有干劲。”国家卫健委宣传司健康促进处处长姜雯提到,按照国务院的要求,这个机制要在2022年前完成建立。

健康科普理论研究者吴一波告诉八点健闻,目前我国健康科普领域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专业医护人员在传播主体中的缺位,传播平台数量众多,但内容良莠不齐,以及健康科普效果缺乏评价机制等,这对公众健康事业发展构成了困扰。

针对这些问题,此次健康知识普及行动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个人、家庭、社会和政府等都将参与其中。

想评职称,先做科普

医务人员是做健康科普的最佳人选,但由于工作忙、缺少激励机制,这项工作长期不到位。

网红健康科普达人“田太医”田吉顺是丁香医生医学总监,他曾带领丁香医生新媒体团队,在抖音平台交出了半年560万粉丝的优秀成绩单。田吉顺对八点健闻表示:做科普的主力军本来就是医生,但医生们的积极性还没有调动起来。

腾讯副总裁兼医疗资讯产品中心总经理张猛告诉八点健闻,在腾讯医典产品调研期间,许多医生表示,中国患者的健康素养不够,导致许多问诊的时间被浪费在解答一些重复性的基础问题上。因此,医生们也希望通过健康科普提高患者健康素养,从而提高问诊效率。

然而,现实却消磨了医生这一科普主力军的热情。哈尔滨市某三甲医院一位急诊医生表示,自己也曾尝试写一些科普文章,但由于太忙,也无硬约束,只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他提到,其实医生做科普的方式就是有人问起来的时候,做一些零碎的回答。

有质量的健康科普文章并不好写。张猛表示,腾讯医典的内容,从确立主题到写出稿子,一篇2000字左右的科普文章需要近4周时间来撰文、修改和审阅。

如果真的将撰写科普文章纳入医生的资格评审,无疑会增加医务人员的工作强度。

姜雯介绍,2017年,山西省曾将撰写科普文章纳入到全省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当中。对此,国家卫健委规划司司长毛群安坦言,目前临床一线的医务人员工作压力很大,这个机制可能会增加医务人员一部分工作量。但是,在医疗、预防、康复过程中,加大健康知识的传播,给公众提供一些科学权威的信息,这本身就是医疗工作的内容。过去由于临床工作太紧张,这部分的服务提供不够。

“专家研究表明,患者在寻求医疗服务的时候,健康教育就是最好的切入点。”毛群安提到,“我们要求医疗机构特别是三甲医院,高水平的权威专家,要腾出精力投入到预防和健康教育工作中去。”

上述急诊医生也对八点健闻表示,如果能够把做科普纳入到绩效、奖金、职称考评中去,那么一些有精力、有热情的医务人员肯定会参与进来。不过,这位医生强调,“医生的本职工作还是治病救人,希望相关部门在制定标准的时候考虑到医生的工作强度,避免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他提到,如果能将“做科普”算作奖励部分而不是基本工作,会更能调动医生的积极性。

科普流量红利初现,腾讯阿里争相入局

中国科协公布的“中国网民科普需求探索行为报告”显示,2018年,健康与医疗是仅次于前沿技术的搜索热词,搜索指数高达35.63%。

一批对健康科普有热情的医生成了网红大V。“急诊女超人于莺”、“龚晓明医生”、“章蓉娅医生”、“崔玉涛”等,在微博上的粉丝数都已超过百万。

网红流量的红利也已显现。医生们通过传播健康科普积攒自身的IP,当这些IP转化成流量,就成为他们日后创业的基础。

以儿科医生崔玉涛为例,他给中国第一个育儿网站——摇篮网写第一篇科普文章至今,做了近20年的科普。在此过程中,崔玉涛积累了粉丝和品牌,并创立了“育学园”。在苹果应用商店里,“育学园”如今是医疗类应用下载量的第一名。

流量的诱惑使得腾讯、阿里等互联网巨头纷纷布局医疗健康科普产品。2017年,腾讯推出腾讯医典。2018 年,阿里健康推出医知鹿。一直以来,百度因为医疗竞价排名事件一直被诟病。但今年3月,百度推出了简单搜索网页版,该版本界面没有广告,也没有其他多余的内容,只保留纯净的搜索。在部分业内人士看来,这或许意味着百度将重新在医疗健康科普领域发力。

与此同时,搜狗、360等也盯住了健康信息的流量。早在2016年,搜狗就推出了“搜狗明医”,此后360搜索也推出了“360良医”。

搜狗财报显示,医疗健康信息为其带来明显的业务增长。搜狗CEO王小川曾透露,2018年一季度,“核心搜索收入同比增长50%以上,因为我们扩大了医疗和教育等关键领域的独特内容,进一步区分了搜索服务。”当年二季度,医疗类搜索查询量同比增长32%,网页搜索同比增长67%。

为了扩大流量,互联网巨头们尝试了很多方法。腾讯医典一方面将科普信息做成文字、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传播。另一方面,也在提升科普内容的权威性。比如,腾讯医典与WebMD达成战略合作,获得超过6万篇医学内容的全球独家中文授权。此外,还与全国1000多位专家建立合作,着名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霍勇等知名专家也被请来背书。

截至2019年6月,腾讯医典的月度活跃用户同比增长了三倍。

“一个好的健康科普产品可以增强用户黏性,让更多的用户来到腾讯的微信、浏览器上。”张猛告诉八点健闻,对于腾讯来说,科普产品本身暂时不会考虑变现,但会为自身生态中的其他产品带来巨大的流量。

“伪科普”平台将被关停

值得注意的是,健康科普的流量红利也催生了很多“伪科普”。

近几年,“伪科普”广告充斥网络。一些人打着科普的幌子,瞄准一些热衷于养生或者病急乱投医的中老年人,推行没有科学依据的偏方,或所谓“新科技”医疗产品和服务。他们大多“科普范儿”十足,充斥高深晦涩的专业名词、“重量级”专家解读、“权威”数据援引等,然后就开始大肆推销某种药品或者医疗器械。

值得注意的是,以这类“伪科普”虚假医疗广告为代表的互联网广告违法案件近年来呈上升趋势。据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广告监督管理处的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互联网广告案件1055件,同比增长9.67%,占全部违法广告案件数的72.96%,其中不少是“伪科普”广告。

“坦白讲,此前因为缺乏对科普内容的有效管理机制,导致了网上有大量的虚假健康信息。”张猛说,当下健康谣言大肆传播,必须对健康信息的传播严格把控。

对此,健康科普理论研究者吴一波表示,目前传播健康科普内容的门槛过低,比如发一篇微信文章,很多平台不会有专业的审核,这也就给“伪科普”传播提供了机会。

对于这些“伪科普”,健康知识普及行动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国家卫健委宣传司司长宋树立提到,此次健康知识普及行动提出两项约束性指标:建立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绩效考核机制;建立完善国家级、省级两级健康科普专家库和国家级健康科普资源库。

对于出现问题较多的健康信息平台,相关部门将勒令其整改,直至关停。这意味着,一大波打着科普旗号的广告和散播谣言的平台或将被肃清。

来源:八点健闻(HealthIns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