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9日到10日北京,生物谷将举办第十届干细胞会议,在秉承前九届干细胞临床与转化的会议经验基础上, 围绕干细胞基础研究、干细胞临床转化、干细胞制备标准与规范化等,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业界翘楚、临床医生一道进行深入讨论,促进合作交流。同时本次研讨会特别设立“青年千人”论坛,为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搭建学术交流平台。

会议信息

会议名称:2018(第十届)干细胞国际研讨会

会议时间:2018.11.09-10

会议地点:北京元辰鑫国际酒店

会议主办机构:生物谷

会议形式:演讲+ 青千论坛

会议结构:参会人群

高校,科研院所40%

医院医生30%

干细胞企业20%

其他10%

会议亮点

  • 探讨干细胞基础研究的热点与难点

围绕干细胞重编程、干细胞干性维持与定向分化,干细胞与组织器官修复、类器官等进行深入交流

  • 推动干细胞治疗的临床转化

围绕干细胞临床转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邀请专家、临床医生等解答

  • 促进干细胞治疗的完善与发展

讨论干细胞治疗规范和标准, 干细胞的存储、制备的自动化

大会内容抢先看!嘉宾演讲摘要集萃

嘉宾演讲摘要集萃——2018(第十届)干细胞国际研讨会-肽度TIMEDOO

  • 演讲人:

袁宝珠,医学及理学博士,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细胞资源保藏及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国家干细胞专家委员会委员。

  • 演讲题目:

《临床研究‘备案’用(干)细胞质量评价规范》

  • 演讲摘要:

自2015年8月正式出台《干细胞临床研究管理办法(试行)》(简称《管理办法》),我国积极开展了干细胞临床研究机构及项目‘双备案’工作。与《管理办法》相配套的《干细胞制剂质量控制及临床前指导原则(试行)》(简称《指导原则》)在整个《管理办法》的实施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指导原则》涵盖了质量控制体系中的质量保障体系(包括GMP等)和质量评价体系。

其中的质量评价体系,包含各类检验规范,如质量检验、放行检验和复核检验。而‘质量检验’是以评价整个生产工艺的质量及稳定性为主要目的、‘临床研究’所需的最为重要的一种评价规范,其理念和内涵适用于包括各类干细胞产品在内的所有治疗性细胞产品,也应是‘临床试验’注册申报所需的质量评价规范。

在‘质量检验’基础上,研发者须根据其产品的特殊性,建立相关产品的‘放行检验’,用于对中间产品(如细胞库细胞)或终末制剂进行‘补充检验’,以确保相关产品从制备到使用全过程质量评价和风险覆盖的完整性及评价效率。

  • 历年研究领域及成果介绍:

拥有超过30年基础研究及转化医学研究经验,现主要从事各类细胞治疗产品的质量控制研究及质量评价,包括相关产品质量属性研究、质量控制技术研发,和质量评价用标准物质及评价规范的研究及制定;

参于国家细胞治疗产品的监管和与监管相关的技术性指导原则起草及修订,其中,负责起草和修订了《干细胞制剂质量控制及临床前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015年8月开始试行);

承担不同类型的国家及地方科研项目,作为项目首席科学家,于2016年获得了首批国家‘干细胞与转化研究’重点专项资助,用于“临床级干细胞标准化评价体系”项目研究。

 

嘉宾演讲摘要集萃——2018(第十届)干细胞国际研讨会-肽度TIMEDOO

  • 演讲人:

王霞,特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

演讲题目:

《成体干细胞体外培养和三维分化创新技术及其应用》

演讲摘要:

报告将介绍一个创新性的成体干细胞体外培养和三维分化技术。

利用这一技术,培养出的干细胞系在体外能长期保持良好的自我更新状态,并能分化成肠道上皮的各种细胞类型。我们可以从单个干细胞扩增培养成为大规模的干细胞系,便于后续的基因表达分析、基因组测序分析、功能分析及病理分析。干细胞进行气液界面培养分化后,可以自发形成由各种类型肠上皮细胞组成的三维立体的肠上皮组织,该上皮组织具有完善的上皮屏障结构和功能,并可用于构建疾病模型(Wang X. et al., Nature, 2015, 522(7555):173-178)。

该技术适用于所有柱状上皮组织的成体干细胞的体外培养和分化,包括胃、小肠、结直肠、肝管、胰腺导管等组织器官,是干细胞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和贡献,为研究成体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分化机理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具有非常重大的科学意义。

我们用上述创建的培养肠干细胞的方法,首次成功在体外培养了病人直接来源的巴瑞特食道干细胞。与同一病人来源的胃干细胞或食道干细胞相比,巴瑞特食道干细胞具有特异的基因表达谱,并只能分化为肠化生组织的各种细胞类型,转化后在小鼠体内能形成类似于人食道腺癌的肿瘤。对巴瑞特食道干细胞进行了基因组稳定性检测,表明不同病人演变为癌症的风险、进展程度不同。此项研究表明巴瑞特干细胞在肿瘤发展中的重要性,可以将其作为靶点进行预防和阻断食道腺癌的发生。

  • 历年研究领域及成果介绍:

2001年和2004年分别在大连海洋大学取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04-2009年,在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取得细胞生物学博士学位。2009-2012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随后在杰克逊实验室基因组医学研究中心从事副研究员(associate research scientist)工作(2012-2015)。2015年至2016年,作为高级研究学者(senior research scientist) 和研究经理(research manager), 先后在德克萨斯大学休斯顿健康科学中心和休斯顿大学进行科研工作。

王霞博士主要从事成体干细胞和人类疾病的相关研究,截至目前,已在权威期刊(如Cell, Nature, Nature Communications Stem Cells)上发表SCI论文28篇。

 

嘉宾演讲摘要集萃——2018(第十届)干细胞国际研讨会-肽度TIMEDOO

  • 演讲人:

刘学锋,现任美国乔治城大学医学院病理系教授,细胞永生化项目带头人,细胞重编程中心实验室主任 ,是条件重编程技术(CR)的发明人和条件重编程细胞(CRC)的发现者和命名人。

  • 演讲题目:

《Conditional Reprogramming for Regenerative and Predictive Medicine》

  • 演讲摘要:

条件重编程(Conditional Reprogramming, CR)技术,即不添加任何病毒或细胞癌基因的非遗传操作技术,在不改变细胞任何遗传基因和表型的情况下使细胞在体外正常生长、持续传代。与Organoids 培养一起,被美国NIH列为肿瘤精准医学研究计划和抗癌新药发现的新一代筛选工具之一,最近数篇Nature或Cell综述将CR技术称为新一代人癌症模型或癌症精准或个体化功能性诊断新技术。

该技术主要利用饲养层细胞以及Rho激酶抑制剂,可以诱导哺乳动物或人的原代(成体)上皮细胞,在体外培养无限增殖。CR细胞在体外可形成具有正常生理功能的模拟微器官,如乳腺上皮细胞分化形成分泌导管,支气管上皮细胞分化形成纤毛和分泌粘液并成功用于气道重建,beta细胞经过CR扩增后能在体外体内实验中反应于培养基或血液葡萄糖浓度而表达胰岛素。

因此,通过该技术得到的CR细胞,应用于癌症精准医学或新药发现和组织修复和再生(体内外)有重要价值。

  • 历年研究领域及成果介绍:

CR和Organoids 代表着新一代来源患者的癌细胞模型(PDCM,Patient-Derived Cancer Cell Models),并被NCI(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纳入美国肿瘤精准医学计划和抗癌新药发现项目计划,也被NIH纳入多项癌症或再生医学研究基金项目指南。

刘教授从事细胞重编程和永生化研究,主持和参加NIH研究项目10 余项,共发表科技论文90余篇,研究成果发表在学术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自然子刊(Nature Protocols),美国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临床研究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等,被引用两千次以上。担任 20余SCI期刊编辑或审稿人。

 

嘉宾演讲摘要集萃——2018(第十届)干细胞国际研讨会-肽度TIMEDOO

  • 演讲人:

孙凌云,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南京鼓楼医院副院长、南京大学风湿免疫研究所所长。现任国家干细胞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学会干细胞质量控制和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风湿病学会主任委员。曾任全国风湿病学会副主任委员。

  • 演讲题目:

《MSC与自身免疫病研究新进展》

  • 演讲摘要:

课题组开展MSC与自身免疫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20年,成功用异体MSC治疗SLE等自身免疫病1000多例,其中治疗SLE500余例,随访观察发现MSC治疗难治性SLE部分缓解和完全缓解率达到60%。MSC治疗5年随访结果表明SLE生存率84%,大大减低了难治性SLE的5年死亡率(大于50%)。

进一步研究发现除了MSC的质量和细胞数外,患者的微环境也影响MSC的治疗疗效。机制研究发现异体MSC治疗在不同自身免疫病中的调节作用有共性也有个性,共性表现在抑制T和B细胞的增殖、活化、抗体和细胞因子的产生,上调Treg、Breg等,个性表现在SLE中MSC抑制CD4+细胞的凋亡,而在系统性硬化症中促进CD4+细胞的凋亡,上调Treg。感染是SLE等自身免疫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MSC除了免疫调节和组织修复作用外,还有抗感染作用,在SLE治疗中有重要的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 历年研究领域及成果介绍:

在国际上首先开展异体MSC治疗SLE等,已完成1000余例,在国际大会发言40余次。

在Cell Stem Cell、Nat Immunol、Nat Med、Immunity等发表论文488篇,其中SCI论文160篇,主参编专著16部。Int J Rheum Dis、Pathologie  Biologie副主编,Arthritis Res Ther、QJM、Cell Mol Immunol 编委。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22项。2015年获第七届国家卫生计生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医学杰出人才、江苏省中青年首席科学家、南京十大科技之星、南京科技功臣、南京市劳模。2002国务院特殊津贴。

嘉宾演讲摘要集萃——2018(第十届)干细胞国际研讨会-肽度TIMEDOO

  • 演讲人:

Xianmin Zeng  Professor  Buck Institute for Research on Aging

  • 演讲题目:

《iPSC-based retinal progenitor therapy》

  • 演讲摘要:

We have developed several current Good Manufacture Practice (cGMP)-compliant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 (iPSC) lines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s, and have shown that multiple cellular products can be generated from a single working cell bank (WCB). Using a stock prepared from the cGMP-compliant WCB, we tested differentiation into therapeutically relevant cell types of the three germ layers using standardized but generic protocols.

In addition, we introduced a constitutively expressed GFP cassette in Chr13 safe harbor site by genome editing and observ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growth and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the engineered line and the control line, indicating that engineered products can be made using a standardized methodology.

We believe that our demonstration that multiple products can be made from the same WCB and that the same protocols can be used with multiple lines offers a path to a cost-effective strategy for developing cellular products from iPSC lines. I will discuss our IND-enabling studies with retinal progenitors derived from the cGMP grade for treating age 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 历年研究领域及成果介绍:

Dr. Zeng is a leading stem cell biologist with expertise in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 (ESC) and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C). One of her research focuses is to study neural development in human and to model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using patient-specific and genome edited isogenic lines. She has developed scalable processes of generating functional cell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and 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 from ESC/iPSC for cell therapies and drug screening.

Dr. Zeng received her PhD in Molecular Biology from the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Denmark in 2000 and had her postdoctoral training at 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 in 2000-2005. She is Professor at the Buck Institute Research on Aging and Visiting Professor at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Dr. Zeng is a recipient of several major funding including a translational grant to develop PSC-based therapies for Parkinson’s disease from California Institute for Regenerative Medicine (https://www.cirm.ca.gov/our-progress/people/xianmin-zeng), and an iPSC-based toxicity screen grant from the NIH. She is also the Founder and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of two biotech companies, XCell Science Inc. and NxCell Inc.

 

嘉宾演讲摘要集萃——2018(第十届)干细胞国际研讨会-肽度TIMEDOO

  • 演讲人:

王建军 教授 美国韦恩州立大学

  • 演讲题目:

《一种新型蛋白质诱导的原位组织重编程技术及应用》

  • 演讲摘要:

传统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技术利用病毒将Sox2,Oct4,Klf4和c-Myc基因传递到体细胞中,然后将该体细胞在培养皿中重编程为iPSC。然后诱导产生的iPSC在体外分化成体细胞或祖细胞,其可用于再生医学的细胞疗法。

我们最近发明了一种蛋白质诱导的原位组织重编程技术,使用该重编程蛋白通过直接靶向体内的疾病组织,将疾病细胞的时钟重新设置为暂态干细胞。

与不能经历任何表型变化的疾病细胞不同,经过蛋白质处理的疾病细胞会变成重新获得分化能力的暂态干细胞。在组织微环境下,由驻留组织提供的细胞因子将诱导原位产生的暂态干细胞重新分化成正常的组织细胞。因此,这种蛋白质诱导的重编程和再分化过程使得疾病细胞的表型变化成为正常组织细胞,用于有效的疾病治疗和再生医学。

我们为这种原位组织重编程技术提供了强大的谱系追踪实验证据,证明了原位生成的暂态干细胞可以分化为正常组织。这项突破性技术提供了一种技术平台,可广泛用于疾病治疗和受损组织修复的再生医学,在现代医学中具有颠覆性的影响。

  • 历年研究领域及成果介绍:

现任美国韦恩州立大学医学院终身教授,干细胞实验室主任,蛋白质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的开创者,干细胞技术研究及应用领域的杰出科学家。他的团队发明了几种新技术,包括QQ-蛋白质转运技术,QQ-piPSC技术和蛋白质诱导体内组织重编程技术。这些技术在包括美国、中国和澳大利亚在内的多个国家获得专利。

王博士目前的主要重点是在他的实验室中发明的这些创新技术的应用,用于治疗多种癌症,包括三阴性乳腺癌、脑癌和胰腺癌,以及急性心肌梗塞和慢性心力衰竭。

 

嘉宾演讲摘要集萃——2018(第十届)干细胞国际研讨会-肽度TIMEDOO

  • 演讲人:

蒋卫 教授  武汉大学医学研究院

  • 演讲题目:

《长非编码RNA与内胚层胰腺分化和糖尿病发生》

  • 演讲摘要:

Long non-coding RNAs (lncRNAs) play crucial roles in regulating diverse biological processes including cell lineage specification and involve in disease pathogenesis.

Based on our previous work on human pancreatic differentiation, we have generated a comprehensive transcriptome profile of human pancreatic lineage including undifferentiated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 (ESCs), ESC-derivate definitive endoderm, pancreatic progenitors, as well as purified human primary pancreatic alpha cells and beta cells. This data revealed dynamic regulation of hundreds of long non-coding RNAs (lncRNAs) during pancreatic lineage differentiation. More interestingly, dozens of endodermal pancreatic-specific lncRNAs exhibit genomic overlap with diabetes-associated SNPs revealed by GWAS database. One of them is the lncRNA DEANR1 (Definitive Endoderm Associated long Non-coding RNA1).

Our previous work has shown DEANR1 positively regulates the expression of its neighboring gene FOXA2, which is crucial for endoderm differentiation and pancreatic specification, and thus contributes to definitive endoderm differentiation. To further analyze the functional link between SNP/DEANR1 and pancreatic differentiation and diabetes pathogenesis, we have analyzed the regulatory effect of the SNP on DEANR1 expression. Moreover, we have generated the knock-in human ESC lines of the DEANR1-assocated SNP using CRISPR/cas9 genome editing technology with the aim that modeling disease in a dish based of in vitro pancreatic differentiation technology.

  • 历年研究领域及成果介绍:

蒋卫博士在北京大学先后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并在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中心、哈佛医学院完成博士后训练,2015起年任武汉大学医学研究院教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特聘研究员。十余年来蒋卫教授一直耕耘于细胞分化和表观遗传学研究,长期关注细胞命运决定这一基本的细胞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问题。

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系统建立多能干细胞(包括人/鼠/猴的ESC/iPSC)往胰腺方向分化的分步诱导方案,得到功能性的胰岛细胞,同时体外再现人内胚层、胰腺发育的过程;鉴定胰腺前体的表面标记CD24,使纯化胰腺前体细胞成为可能;发现可用于预测细胞分化潜能的简单生物标记分子WNT3,帮助选择具有合适谱系分化能力的人多能干细胞系;功能性鉴定人内胚层分化功能相关的组蛋白去甲基化酶KDM6和lncRNA分子DEANR1,探讨了内胚层命运决定的分子机制。

已发表20多篇论文,SCI引用数超过1400次。获邀在ISSCR会议以及日本、韩国多个国际会议做口头报告。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1项。

 

嘉宾演讲摘要集萃——2018(第十届)干细胞国际研讨会-肽度TIMEDOO

  • 演讲人:

陈浩林 教授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 演讲题目:

《大鼠睾丸间质干细胞的分离,体外培养及调控机制研究》

  • 演讲摘要:

雄激素缺乏影响男性的生殖能力及身心健康。睾丸间质(Leydig)细胞是产生雄性激素的主要细胞。其干细胞(间质干细胞,Stem Leydig Cell,SLC)具有修复,维护间质细胞群体稳定的作用。但SLC在睾丸内的分布,其外周标志蛋白的表达,以及增殖分化的调控机制,仍然未知。为研究SLC发育的调控过程,我们建立了生精小管培养技术。在体外培养大鼠生精小管,4周后,其表面的SLC可以发育出能大量分泌雄激素的间质细胞。利用该系统筛查了30多种潜在的激素及生长因子,我们发现SLC的增殖主要由DHH,FGF2,PDGF,activin及TGFb等因子调控。其分化主要由DHH,锂离子相关的信号分子,BMP4及雌激素E2的调节。

为进一步分离纯化间质干细胞,我们通过转录组分析粗选的SLC,比较多种可表达于细胞表面的蛋白,最终发现CD90是一个比较理想的SLC标志蛋白。免疫染色显示,CD90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睾丸间质中的三个位置,生精小管外周(弱阳),毛细血管外周(弱阳)及淋巴管内皮(强阳)。流式分选CD90弱阳性及强阳性细胞,在体外均可发育成间质细胞。

结论:1)体外培养睾丸生精小管,可以诱导管周SLC向间质细胞的发育;2)该培养体系可用于SLC调控机制的研究及环境污染物的筛查;3)CD90可以作为分离纯化SLC的标志蛋白;4)SLC主要位于生精小管外周及毛细血管外周;5)位于淋巴管内皮的CD90强阳性细胞,也具有分化成间质细胞的潜能,表明间质细胞的前体细胞可能不止一种。

  • 历年研究领域及成果介绍:

温州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教授,博士,博导;温州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干细胞中心主任;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健康学院资深科学家;温州市580 海外精英引进人才;Asian Journal of Andrology 编委;中华男科杂志编委;中国药理学会生殖与发育专业委员会副组委。

1983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1989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基础研究部细胞生物专业,博士。1990年-1995年,博士后培训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健康学院人口系。1995-2015任职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健康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资深科学家,研究型教授。2015年全职回国,受聘于温州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任教授。

专长:男性雄激素分泌的调控、雄激素分泌细胞(Leydig Cell)的衰老、雄激素分泌细胞干细胞的鉴别、分离、培养及发育调控等方面的研究。曾获美国NIH Merit Award。共发表SCI论文70余篇,包括PNAS(2篇),Stem Cell Report, Endocrinology 等高影响力期刊。近年建立了睾丸间质干细胞的分离纯化,及体外培养技术。其中包括生精小管培养技术。在干细胞方面的研究成果,获国际媒体的报道。其中包括美国巴尔迪摩太阳报,美国匹斯堡大学再生医学网站,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学报,及自然杂志(nature)的特别介绍。

 

大会咨询

彭凡

E-mail: fan.peng@bioon.com

Mt: 17321098232

嘉宾演讲摘要集萃——2018(第十届)干细胞国际研讨会-肽度TIMEDOO

调研邀请:大会召开在即,日程和嘉宾均初步确定,大会组委会希望在会前了解您的期许,本届干细胞研讨会是否有您关注的话题和嘉宾呢?扫描下方二维码,参与活动赢大奖!

调研对象:干细胞领域关注者

嘉宾演讲摘要集萃——2018(第十届)干细胞国际研讨会-肽度TIMEDOO

阅读原文

(添加链接http://count.medsci.cn/link/redirect/50d8346269e3c1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