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用药监测、控费将全面升级。

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局长张宗久、国家卫健委药政司司长于竞进日前关于医疗质量和合理用药的讲话内容,透露出了2020年卫健委的重要任务,也预示了医药市场的整体走向。

张宗久认为,医疗质量在医疗工作中处于核心地位,而为了做到这一点,必须明确质控指南等问题。

于竞进强调促使药品回归临床价值——治病救人,是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建设的政策导向。新一年国家卫健委将通过使用监测、综合评价、药学服务等,从使用端发力,深挖真实世界数据的实际应用,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推动医药产业健康发展。

上述数据也将为药品集中采购、制定临床用药指南等工作提供依据。

分析人士认为,在此基础上,中国临床用药结构变化加剧,而在三医联动背景下,临床控费力度和效率也将进一步加强。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由于带金销售大行其道等原因,临床用药不尽合理问题严重,由此形成的大处方、大检查等问题,浪费了近万亿的医保基金,增加了患者负担,还造成了每年超10万人的死亡。

在医改持续深化之下,合理用药问题已经越来越受重视。

2019年7月,国家卫健委主导的第一批重点监控品种目录发布,目前多省市、医疗机构以此为基础发布了各自的重点监控目录,总品种数已经接近200。(详见>>《官宣 :重点监控1年内席卷全国,193个品种强制清退!》)

而在使用环节加强监测后,安全性有效性无法保证的药品也将进入淘汰阶段。

据行业预测,未来通过一致性评价仿制药、基药、经受住循证医学检验的中成药,以及确有临床价值的创新药,特别是肿瘤药、儿童药等将成临床新主导。

回归临床价值

国家卫健委将加强用药监测

于竞进表示,卫生健康部门直接掌握着药品临床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的第一手资料,应做深做实使用监测、综合评价、药学服务等方面的工作。

目前药品使用监测的信息系统已经建立,2019年12月已开始上线。

依托这一平台,卫健委首先要进行全面监测,包括系统收集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药品配备品种、生产企业、使用数量、采购价格、供应配送等信息;同时开展重点监测:抽取部分机构,就药品使用与疾病防治、跟踪随访相关联数据。

搜集到的数据,还要用于真正临床评价开展工作,为国家基药、医保目录遴选,临床指南制定,指导新药研发,鼓励仿制药做一致性评价,医疗机构目录确定,上下级目录衔接等提供依据。

针对取消药品加成后,临床药学服务削弱问题,于竞进特别指出,分级诊疗是解决“看病难”问题的关键一环,促进此项工作的重点就是上下级目录衔接,就需要更多的临床用药评价数据支撑。

而临床指南,也正是张宗久所说的,关系到医疗质量的重要环节。

同时,对于上述数据进行监测,分析人士指出,此前因广泛滥用而销售额居高不下的药品将无所遁形。

药品价值回归临床,也意味着,药品在医疗机构的价值,将集中体现在治病救人,而非提高医院或个人的收入。这也是带量采购、行风建设之外,对医药腐败的又一记重击。

而在三医联动背景下,作为支付方,国家医保部门也将由卫健委提供的数据,以及由其组建的全国统一信息平台获得更多临床用药信息,以更好地控制医疗费用过快、不合理增长,解决“看病贵”问题。

告别野蛮增长

至少90%药品文号将遭淘汰

在由短缺到过剩的过程中,中国医药产业曾经历过一段野蛮生长的阶段。官方数据显示,最多中国曾有超19万个药品批文,其中90%以上是仿制药,其中还在生产的只有4万个批文。

而在4000多家中国企业中,到2017年,其中的75%为小微企业,年收入不足2000万元,很难开展动辄数百万,上千万的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更加遑论创新药研发。

在临床用药更加注重质量疗效的情况下,上述企业中的绝大部分将面临淘汰。

同样被淘汰的,还有目前临床使用的药品,相当比例的安全有效性没有得到循证医学证实的药品。

在过剩的同时,据于竞进介绍,目前中国临床价值高标准供应整体不足,尤其是是个儿童药,肿瘤药,重大传染病用药,罕见病用药,这也将是国内外药企寻求新增长点的方向。

业界分析,在临床用药趋于合理,医保基金控费升级,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带量采购持续推进之下,上述关键词也透露了临床用药的新主导,即性价比更高的通过一致性评价仿制药、基药、带量采购药品等。

来源:健识局   作者:冷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