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复旦大学EMBA医疗健康产业协会、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大健康创业与人才发展中心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医疗健康产业峰会在上海成功举办。本次峰会聚焦“医疗·科技·未来”,邀请了来自大健康领域的学者、嘉宾、校友,分享其在行业内的观察、实践与思考。

华大集团执行董事朱岩梅出席峰会,并做了题为“重新定义‘企业’”的主题演讲。她认为,相较于传统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社会企业”才是所有企业的终极归属,社会企业以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为首要目标。在这一点上,华大多年来始终秉承着“基因科技造福人类”的使命和痴心,在抗击新冠疫情,以及防控唐氏综合征、遗传性耳聋、宫颈癌等领域持续造福民生。
华大集团朱岩梅:重新定义“企业”-肽度TIMEDOO
朱岩梅做主题演讲
此外,朱岩梅与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刘勇,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副教授孙金云,复旦大学EMBA医疗健康产业协会会长耿梓轩展开深度对话。
华大集团朱岩梅:重新定义“企业”-肽度TIMEDOO华大集团朱岩梅:重新定义“企业”-肽度TIMEDOO
峰会现场

以下为朱岩梅主要演讲内容

大家好!非常开心,能够回到母校。今天第一次站在复旦的医疗健康产业峰会上,我的演讲题目是,重新定义“企业”。

1999年的时候,华大代表中国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而成立,它的出身不是为了一个企业,目前已经走过近22年。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企业应该重新来定义,为什么?我们看一下百科,企业是这样定义的,一般是指以盈利为目的,运用各种生产要素,向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法人或其他社会经济组织。如果盈利是通过为客户创造价值而带来的,是在创造客户、创造市场,我相信可以做得更好。在过去22年的发展过程当中,华大一直在践行这一点。

抗击疫情,华大做了什么?

疫情之初,我们的创始人汪老师大年初一带队逆行武汉。当时有很多华大人都是在封城的时候选择逆行,警察说你进去就出不来了,他们说我就没有打算出来。天生的使命感,可能是华大骨子里流淌的血液。

疫情刚开始的时候,防护服短缺,大家穿上防护服8个小时甚至12个小时在检测实验室里不舍得出来,因为出来要重新换防护服,没有那么多。

在过去一年多当中,我们创新的用了另外一种方式来提升核酸检测能力。汪老师去了武汉之后,发现没有高通量的检测实验室,华大便火速用10天建成一个日检测通量达万例的实验室——“火眼”实验室。火眼的名字,来自齐天大圣的火眼金睛,寓意它能够精准识别病毒。

为了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我们还和同济大学创意设计学院等合作研发了气膜“火眼”实验室。在任何一个可以遮蔽风雨的体育场,只要40多分钟就可以吹起气膜,每个气膜之间有传递舱可以连接,所有的PCR仪、自动化检测设备等都在里面。

在今天,我们不仅把“火眼”实验室移到了车上,它还可以是在任何一个机场。所有人在登机前做检测,落地就可以告诉你有没有阳性。我们在很短时间内,在物资缺乏的时候,做了这一系列的技术改进,为了挽救更多人,为了把阳性和阴性隔开,不要混在一起交叉感染,为了识别出新的变异毒株。

截止去年底,我们已经在海外运营了超过80座“火眼”实验室,分布在全球近30个国家和地区,试剂盒已经销往全球超过180个国家和地区,基本上全覆盖。

除了合作、产业、科研,我们还做了很多公益。我们联合其他机构共同发起的猛犸基金会,已经向近40个国家或组织,捐赠了不同批量的核酸检测试剂盒。此外,还积极帮助塞尔维亚、意大利、加拿大、法国、拉脱维亚、希腊等6个国家升级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

科学无国界,各地老百姓,不管是什么肤色,只要他们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我们就可以在解决自己的问题之后,再去帮助他们。疫情告诉大家,作为一个企业可以做什么,可以如何做。

抗疫之外,华大做了什么?

我们的使命,第一是能不能让中国人率先领先全球消灭几种病。第一个疾病就是唐氏综合征。中国在过去,每年有26000个唐氏儿出生。我们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从2010年开始临床合作,孕妇在怀孕12周的时候就可以检测,到去年底,一共检测了840万例。深圳是第一个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在千万级人口全覆盖的城市,也是第一个基本控制了唐氏综合征的城市。如果深圳能够做到,中国很多地方都能做到,每一个人几百块。

耳聋,今天在座的可能有200人,其实大约20个人里面就有一个遗传性耳聋基因携带,只是你们不知道。这些人可能会因为吃错药、打错针,或者一个耳光导致耳聋,或者另外一半携带了耳聋基因,夫妻双方都没有听力问题,可能孩子就会有。

在过去,我们已经为超过400万新生儿和成人提供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发现数千名先天性耳聋及迟发性耳聋受累者,为这些聋儿和迟发性耳聋受累者提供了早发现、早治疗的机会。这里面有一部分是先天聋的,但是他们不知道,因聋致哑。还有一些用错药,像千手观音的大部分女演员。如果每个人都能够花一百块钱,在孩子出生的时候,采足跟血做耳聋筛查,其实就能够让中国成为一个精准防控耳聋的国家。

宫颈癌,应该成为第一个被消灭的癌症。截至2020年12月,我们已经在中国为超过570万适龄妇女提供HPV检测,而且是自采样的方式,回到家里洗手间采样,像早孕试纸那么简单。阳性率近10%,10个里面就有1个阳性。如果不管理好,潜伏5年8年就会发展为宫颈癌。但只要将阳性早期发现并管理起来,通过及时进行临床确诊或干预治疗,是可以转阴性的。我们这么便宜的检测,配合这种可以大规模应用的方法,其实中国应该成为第一个领先全球消灭宫颈癌的国家。

肠癌,回家采一些粪便,可以把早期肠癌提前预知很多。不能说肠癌完全消灭,但是可以大大减少中晚期的发病。这些都是新技术带来的,可以大大减少这四个疾病。

华大是怎样的机构?

除了使命和愿景,消灭几种病还需要仪器设备的支撑。2013年,我们收购了一家美国公司,并经过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真正掌握了自主可控的测序仪。有自主可控的平台,有工具,有目标,消灭几种病,就有了科学基础。

在最近刚刚出炉的英国《自然》杂志的指数榜单中,全球领域的生命科学产业机构排名,最前面是罗氏、诺华、阿斯利康、辉瑞等,华大排在第十位,前十名不是美国就是瑞士的公司,中国只有一个。而在亚太区生命科学产业机构排名中,华大排在第一位。

过去22年,华大探索出了一种模式,飞轮模式。我们从科研开始,真正把科研文章写在大地,技术要让别人买得起,要有用。在产业上,我们率先把价格降下来,比如我们大力推进出生缺陷防控民生项目的实施,我们在河北省实现了全覆盖,河北作为全国第一个全面采用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技术进行免费产前筛查的省份,到去年底,全省已经累计进行无创产前基因检测60万例,耳聋基因检测43万例,真正实现了科技惠民。反过来,大量的样本也会帮助我们发现新的疾病位点。所有这些,根源就是大数据和大人群。中国14亿人口,迎来了中国人真正发展科学、产业和民生的飞轮模式。

让我们回到德鲁克对于企业,对于管理的很多定义。德鲁克在很多书里把企业分成三阶,企业的第一阶不作恶,遵守当地法规;第二阶开始关注社会责任;第三阶则是社会企业,这将是所有企业的终极归属,先行善,先去做好事,自然就会赚到钱。尤其是生命健康,终极归属只有这样一种商业模式,就是真正作为社会企业,着眼于每个人的健康。

最后回到管理,华大一直讲21世纪是生命经济的世纪,今天站在复旦的管理讲台上,我要讲21世纪也是中国的管理世纪。管理让人成为人,管理赋能每一个人,21世纪应该是中国百年管理的世纪。

最近我看了《觉醒年代》,讲到1919年的德先生、赛先生,我认为还需要两位“马女士”(Market市场、Management管理)。只有做好管理和市场,不管是失灵的还是不失灵的市场,德先生、赛先生才会走到我们面前。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