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5日,科睿唯安(Clarivate)公布了2023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2023 Highly Cited Researchers)名单,全球67个国家和地区的1300多家机构的6849名科学家入选。中国内地今年共有1275人入选,位居全球第二。清华大学本次入选高被引科学家共计78人次,稳居全球第五位,国内高校第一位。北京生物结构前沿研究中心颜宁王新泉肖百龙三位教授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人物简介

北京生物结构前沿研究中心颜宁、王新泉和肖百龙三位教授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肽度TIMEDOO
颜宁 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讲席教授

北京生物结构前沿研究中心

研究员

颜宁,1977年11月出生于山东济南章丘,2000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2004年于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获得博士学位,并在该系继续博士后研究;2007年受聘清华大学医学院,担任教授和博士生导师,2012年成为终身教授,2013年成为拜耳讲席教授。2017-2022年受聘普林斯顿大学,成为首位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2022年12月受聘成为深圳医学科学院创始院长。2023年3月受聘兼任深圳湾实验室主任。现为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北京生物结构前沿研究中心研究员、深圳医学科学院创始院长。长期从事跨膜运输蛋白的结构与机理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揭示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真核生物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和钙离子通道等一系列具有重要生理与病理意义跨膜蛋白的原子分辨率结构,为理解相关疾病的致病机理及药物开发提供了分子基础。目前主要致力于针对疼痛的发病机理研究与药物研发。科研成果获得国内外广泛认可,于2005年获得Science/AAAS和GE Healthcare “青年科学家奖”(北美地区);2012年获得美国HHMI首届国际青年科学家奖、“中国优秀青年女科学家奖”;2014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5年获国际蛋白质学会青年科学家奖,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奖;2018年获亚洲及大洋洲生物化学家和分子生物学家联盟(FAOBMB)“卓越研究奖”;2019年获得以色列魏斯曼研究所颁发的国际“女科学家奖”;2020年获得女科学家组织颁发的佛罗伦斯•萨宾杰出研究奖;2021年获得国际生物物理协会颁发的Anatrace膜蛋白研究奖。2019年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21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2023年当选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EMBO)外籍成员(会士, Associate Member),202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北京生物结构前沿研究中心颜宁、王新泉和肖百龙三位教授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肽度TIMEDOO
王新泉 教授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北京生物结构前沿研究中心

常务副主任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北京生物结构前沿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蛋白质专业分会副主任委员,长期从事病毒侵染及宿主免疫反应过程中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关系研究。1990 年进入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化学专业学习,1995 年进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所担任助理研究员,2003 年 8 月起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08 年 6 月正式进入清华大学生物系(现生命科学学院)工作。
北京生物结构前沿研究中心颜宁、王新泉和肖百龙三位教授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肽度TIMEDOO
肖百龙清华大学药学院副院长北京生物结构前沿研究中心

研究员

肖百龙博士,清华大学药学院长聘教授、药学院副院长,北京生物结构前沿研究中心研究员、清华-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清华-北大生命科学联合中心高级研究员,膜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入选者,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其于2001年从中山大学获得理学学士学位;2001-2006年在加拿大University of Calgary获得博士学位;2007-2012年在美国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从事神经科学博士后研究,导师为2021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Ardem Patapoutian教授。2013年入职清华大学,近12年来致力于探究哺乳动物包括人类自身如何感知机械力这一生命科学本质问题,解答了机械力受体PIEZO将物理机械刺激转化为生物电信号的结构功能机制,建立了定量解释其皮牛尺度机械敏感性的机械门控理论学说,发现了其小分子工具药物,探究了其生理病理功能,在Nature(2012,2015,2018,2019,2022)、Neuron(2016,2020,2022)、Annual Review of Pharmacology and Toxicology(2020)等期刊发表系列研究论文,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
来源:北京生物结构前沿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