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医生模式在美国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了。随着世界各地的医师在美国接受培训,他们已经将这种模式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包括加拿大、欧洲、中东、东南亚等等。 这种模式的兴起有它的历史原因,在美国这种模式已经被广为接受,它对世界各地有着怎样的启示呢?

说到医院医生,这个名字从何而来?医生不就应该在医院工作吗?

其实并非如此,美国医生大致可以粗分为两类,初级医疗医生(PCP, primary care physician)和专科医生(specialist)。

几十年前,美国的初级医疗医生不仅在医院之外设立诊所,在诊所内进行初级医疗活动,而且每天会抽空去医院查房去照顾那些他负责的住院病人(这些病人平时在这个初级医疗医生诊所看病)。所以初级医疗医生当时是两头跑(现在美国某些地方的医生仍然保持这个模式)。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医生分工的细致,初级医疗医生不再负责他旗下病人的入院治疗,而是只看门诊。住院病人将有特定的医院医生来负责。这些所谓的医院医生,也不必看门诊,而是纯粹负责住院病人急性期的治疗。

这种模式由下图所示:在美国综合性学术型医院(可以说相当于国内的三甲教学医院),一般的医疗团队由此构成,一位主治医师手下有高级住院医师,带着1-2位第一年住院医师,手下再有1-2位医学生,构成了一个医疗组(核心团队)。在治疗病人过程中,这个团队会根据病情不同去要求其他科室会诊(比如心内,消化,普外,神经外科等等)。

揭秘美国“医院医生”模式-肽度TIMEDOO

这种模式有什么好处?在其他国家,一般病人会根据所患疾病直接收入相对应的科室。心肌梗塞收入心内科,消化道大出血收入消化科,尿路感染收入肾内科等等。

在美国,很多情况下这些病人会收入医院医生的团队下,由其进行疾病的基本管理,并且相应请求其他科室会诊。

医院医生一般由普内科医生(也有儿科,神内等等)来承担,他们相比专科医生来说对各种疾病有着比较全面的认识,善于综合管理、把关和调度,经常他们把自己称为医疗团队的“四分卫(quarterback – 美式足球的一个位置,负责指挥和调度球队进攻)”。

举个例子,很多美国老年人有各种慢性疾病,比如说一个病人有房颤、糖尿病、慢些收缩性心衰(有二尖瓣机械换瓣膜史,服用华法林),假设这样一个病人因为消化道大出血入院,医院医生可以对疾病原因进行综合分析,并且开始紧急治疗,先输血稳定病情,逆转华法林抗凝作用,再请消化科进行内镜诊断来判断出血位置,稳定后恢复抗凝,控制糖尿病,与家属沟通,详细解释病情,讨论预后,安排病人出院后的随访等等。

有了医院医生从中调度,病人的入院过程和就医体验就顺利很多,整个过程大概3~4天就可以出院。相比直接收入消化科,医院医生对整个病情的把握和调控,总体来说相比某个专科直接管理更为综合和系统。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专科医生对专科外的其他疾病的管理了解较少,不容易从整体的角度来把控(比如心内科医生对消化科的疾病可能不甚熟悉,消化科对心内或者感染性疾病的问题可能比较生疏,等等)。研究证明,医院医生的存在,对于病人的就医体验的提高,医疗质量的上升,病人安全的促进,入院时间长度的缩短,再入院率和总医疗费用的降低有着正向关系。

从医生本身职业/生活平衡的角度,美国的医院医生经常是上7天班,休息7天,再继续上7天,一年上班六个月。这种生活模式也吸引了不少医生从事医院医生的岗位。

随着外国医生在美国接受住院医师培训的普及,他们“海龟”之后在他们的国家也不断建立和美国雷同的模式,比如中东的卡塔尔,亚洲的新加坡等等。有些在美国境外的医院也接受了JCI 认证,甚至开设由美国ACGME认证的住院医师项目。这些国家的医疗模式,根据所在地的资源不同,因地制宜, 学习美国模式精华,也不断向美国靠拢。

在中国,还没有医院医生的概念,因为中国基本上没有初级医疗医生,所以其相对应的“医院医生”自然无从谈起。

然而美国这种的大内科主导,专科会诊的综合医院医疗模式可能值得研究和借鉴。要注意的是,医院医生模式也非十全十美,它的存在让美国病人接受医疗更加“分散化”,经手的医生数量更多。因为平时最了解他们健康的初级医疗医生无法去医院治疗他们,出院后医院医生不会随访出院病人,可能会产生潜在的交流不畅,信息缺失,失去重要医疗随访等等。

然而随着大规模电子病历的普及和应用,医生之间的交流模式的创新,医疗服务质量改进的推行,这些问题也不断在得到解决。对于发展中国家,加强初级医疗网络的建设,并且思考医院医生模式的创新和进步,也许是我们可以从美国模式中学习的经验。

来源:医学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