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进展!5000例临床全基因组测序揭示肿瘤环状DNA全貌!再邀吴思涵独家解读自然新发现-肽度TIMEDOO重大进展!5000例临床全基因组测序揭示肿瘤环状DNA全貌!再邀吴思涵独家解读自然新发现-肽度TIMEDOO
今日Nature Genetics《自然·遗传学》杂志刊登了有关肿瘤染色体外环状DNA(extrachromosomal DNA,ecDNA)研究的重大进展。论文首次在大量的肿瘤临床样本中证明了ecDNA的存在,并进一步证实了其作为一种癌基因的载体,具有活跃转录能力,以及高度开放的染色质,并且与肿瘤患者的死亡风险相关。
重大进展!5000例临床全基因组测序揭示肿瘤环状DNA全貌!再邀吴思涵独家解读自然新发现-肽度TIMEDOO
△肿瘤ecDNA最新论文的封面截图
论文作者由来自Jackson Laboratory的TCGA科学家Roel Verhaak教授团队,来自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UCSD)人类基因组计划科学家Vineet Bafna教授团队,以及来自UCSD医学院肿瘤遗传与ecDNA领域的领军实验室Paul Mischel教授团队组成。
重大进展!5000例临床全基因组测序揭示肿瘤环状DNA全貌!再邀吴思涵独家解读自然新发现-肽度TIMEDOO
在2019年年底,该团队已在Nature《自然》杂志上刊登了有关肿瘤ecDNA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在今日上线的论文中,该团队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肿瘤基因组图谱计划)及Pan-Cancer Analysisof Whole Genomes(PCAWG,泛肿瘤全基因组分析计划)数据库中、共计5022例临床肿瘤及正常组织对照的全基因组测序数据,进行了重分析,完整描述了ecDNA的序列结构以及临床意义。
重大进展!5000例临床全基因组测序揭示肿瘤环状DNA全貌!再邀吴思涵独家解读自然新发现-肽度TIMEDOO
△肿瘤中携带癌基因的环状DNA
(图片引自吴思涵博士2019年的Nature论文)
研究发现,肿瘤中扩增的癌基因,可以从染色体上脱落下来,形成环状的DNA,即ecDNA。由于其特殊的物理结构以及细胞遗传形式,ecDNA能快速地推动肿瘤的进展,并导致肿瘤耐药。
去年11月,肽度TIMEDOO邀请了ecDNA领域的专家吴思涵博士,以第一作者身份解读了刊登在Nature《自然》杂志上里程碑式的研究论文:
重大进展!5000例临床全基因组测序揭示肿瘤环状DNA全貌!再邀吴思涵独家解读自然新发现-肽度TIMEDOO
戳我→Nature重大发现:癌基因竟不在染色体上?第一作者吴思涵亲身解读!
今天,我们很荣幸再度邀请该项目的参与者吴思涵博士,第一时间为大家带来独家解读。
肽度TIMEDOO:时隔一年,肿瘤环状ecDNA领域又有重大进展。相比上一次您发表在Nature上的论文,本次研究有什么新的进展?
吴思涵博士:上一次的研究,我们的重心是对肿瘤ecDNA的结构与功能进行细致解读,通过超高分辨率显微成像结合多种测序技术,首次阐明了ecDNA的环状结构,并揭示了其基本分子生物学功能,同时也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许多理论以及技术的基础。那个时候,我们的研究模型是体外培养的肿瘤细胞系。
本次发表在Nature Genetics的研究,我个人是以“打辅助”的角色参与的,主要提供理论以及影像学数据的支持。
首先,我们再度证明了全基因组测序和AmpliconArchitect算法,在鉴定ecDNA中的可靠性。我们将此研究方法,与数千张“金标准”的显微镜照片进行了比较,发现两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同时我们还与专门用于捕获环状DNA的CIRCLE-seq法进行了比较,发现了几乎100%的吻合度。同时,我们进一步优化了算法,将肿瘤中的扩增片段分为Circular(环状)、Breakage-fusion-bridge(BFB,断裂-融合-桥接)、Heavily rearranged(高度重排)、以及Linear(线性)四类。
重大进展!5000例临床全基因组测序揭示肿瘤环状DNA全貌!再邀吴思涵独家解读自然新发现-肽度TIMEDOO
△ecDNA在各癌种中的比例
经过统计后发现,ecDNA在多种瘤种中是广泛存在的。其中,有将近50%的脑胶质母细胞瘤和骨肉瘤中都含有ecDNA。而常见的肺癌、乳腺癌、胃癌、食管癌等肿瘤中,也常见ecDNA形式的基因扩增。但在淋巴瘤、白血病,还有诸如肾癌、前列腺癌中,ecDNA较为罕见。
第二,我们在数千例肿瘤临床样本中,再度证明了环状ecDNA是癌基因的载体。比如,经典的EGFR、MDM2、AKT1、CDK4等原癌基因,通常是以ecDNA的形式进行扩增的。
重大进展!5000例临床全基因组测序揭示肿瘤环状DNA全貌!再邀吴思涵独家解读自然新发现-肽度TIMEDOO
△许多重要原癌基因通常以ecDNA形式扩增
与我们上一个研究相吻合的是,由于ecDNA的拷贝数高,而且染色质更加开放,因此,ecDNA上的基因的表达量,往往高于比其他形式的基因扩增。
同时,我们还发现了,ecDNA还是基因融合的一种重要机制。尤其是在拷贝数高的情况下,在ecDNA上发生的基因融合,要比其他形式的基因扩增更加频繁。
重大进展!5000例临床全基因组测序揭示肿瘤环状DNA全貌!再邀吴思涵独家解读自然新发现-肽度TIMEDOO
△ecDNA携带更多融合基因
最后,我们还有一个重要的发现:携带ecDNA的肿瘤患者,其预后要比其他患者更差。我们先是统计了不同分组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发现携带ecDNA的肿瘤患者,其五年生存率是最低的。
重大进展!5000例临床全基因组测序揭示肿瘤环状DNA全貌!再邀吴思涵独家解读自然新发现-肽度TIMEDOO
△携带ecDNA的肿瘤患者,五年生存率降低
但是,直接比较五年生存率是不公平的。因为研究数据是多种不同肿瘤的混合,而有一些肿瘤,同时兼具生存期短以及高ecDNA比例的特征(比如脑胶质母细胞瘤),因此会造成数据上的偏倚。当然了,这也说明,ecDNA会倾向于在更加致命的肿瘤中出现。
为了矫正这样的偏倚,我们进一步采用了多变量Cox比例风险模型的研究方法,最后发现,携带ecDNA的肿瘤患者其死亡风险是最高的。与没有基因扩增的患者相比,其死亡风险要高出48.2%。
重大进展!5000例临床全基因组测序揭示肿瘤环状DNA全貌!再邀吴思涵独家解读自然新发现-肽度TIMEDOO

△携带ecDNA的肿瘤患者具有更高的死亡风险

肽度TIMEDOO:这项研究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吴思涵博士:首先是在大量的临床肿瘤样本中证明了ecDNA是广泛存在的。此前,我们的研究仅停留在体外培养的肿瘤细胞样本,对ecDNA在临床中的认识仍存在空白。这一次的研究正面回应了这个问题,并对每一种常见肿瘤的ecDNA阳性百分比进行了统计,明确了ecDNA在何种肿瘤中具有更高的研究价值。
其次是再次支持了去年我们对ecDNA的研究成果,在大数据中证明了之前小范围研究的正确性,包括ecDNA的染色质特征以及转录特征。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是首次在大样本中研究了ecDNA与肿瘤患者生存率的关系。我们发现,ecDNA肿瘤患者的预后更差。虽然这篇文章中的数据只是解释了相关性,但结合我们以及其他实验室的一系列论文,包括ecDNA携带并大量转录经典的原癌基因,ecDNA介导了肿瘤耐药等研究,我们不难合理地推断其中的因果关系。这也就说明了,我们急需针对ecDNA研发治疗手段。而这与深入研究ecDNA背后的各种生物学机制是分不开的。
此外,我们的研究也奠定了ecDNA的相关研究手段。从实验上,二代全基因组测序结合计算机分析可以鉴定ecDNA。当然,长读长的测序技术将来也会是重要的研究手段,而且理论上会有更高的准确度,只不过在现阶段,成本还相对较高。计算分析的算法也在逐步优化。去年我们仅将肿瘤的扩增基因识别为Circular环状和Linear线性两类,在今年的研究中,我们融合了鉴定BFB和Heavily rearranged的算法。目前,该算法还处于持续开发阶段。两周前我们还讨论了如何进一步提高其准确率和特异性。不过,新版本的分析算法就需要等到下一篇论文发表时才同步公布了。
肽度TIMEDOO:肿瘤ecDNA领域将往什么方向发展呢?
吴思涵博士:这个问题可以从基础和临床转化两个角度来谈。
1、在基础研究方面,虽然我们已经阐明了ecDNA的环状结构,并揭示了其染色质、转录、3D相互作用等分子特征,也明确了其促进肿瘤与介导耐药的功能,但是,我们对ecDNA的认识还不够充分。比如这些问题尚未有明确答案:ecDNA是怎么产生的?肿瘤细胞又是通过何种机制来维持ecDNA的存在的?
在本项研究中,我们发现部分构成ecDNA的片段具有染色体灾变(chromothripsis)的特征。染色体灾变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染色体DNA重排现象,它是由染色体高度碎片化,产生数个甚至数千计的DNA碎片,并随机地重新组合在一起的过程。染色体灾变在肿瘤中是广泛存在的。
重大进展!5000例临床全基因组测序揭示肿瘤环状DNA全貌!再邀吴思涵独家解读自然新发现-肽度TIMEDOO
此前,在我们楼上的Don Cleveland教授团队证明,染色体灾变可以在生成ecDNA。然而,经过对数千样本、数万DNA片段的统计发现,染色体灾变最多仅能解释约36% ecDNA的起源,另外大部分ecDNA的产生机制,依然不明确。
重大进展!5000例临床全基因组测序揭示肿瘤环状DNA全貌!再邀吴思涵独家解读自然新发现-肽度TIMEDOO
△部分ecDNA可能起源于染色体灾变
总而言之,虽然肿瘤ecDNA领域近几年取得了不少突破,但我们对它的了解依然不够全面、深刻。
2、在临床转化方面,从诊断到治疗,都是个大缺口。首先,我们迫切需要研发出廉价、快速的检查ecDNA的手段。尽管在基础研究中,全基因组测序法具有相当高的可靠性,多数实验室也能负担得起,但是对于肿瘤患者来说,成本显然还是太高了。粗略估计,用全基因组测序法,并考虑采样、数据分析中所涉及的人力、试剂与耗材成本,进行一次检测可能需要800-1000美金,而这还仅仅是面向科研的、营利目的不强的报价。若是商业化的临床检测,考虑到临床检测资质以及商业盈利,最终的报价会更高,这对患者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当然,这个成本在未来应该会再一步降低。希望在相应的靶向ecDNA的疗法问世的同时,检测的费用也能降到多数肿瘤患者能够负担的范围内。
紧接着,是如何将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相结合,造福肿瘤患者。假设我们有办法阐明ecDNA的具体生物学机制,我们或许能针对这些机制,设计专门的靶向治疗手段。特别地,有些重要的原癌基因特别难开发药物实现靶向治疗。比如大名鼎鼎的原癌基因MYC,整个领域至少花了20年的时间,仍然没有研发出具有成药价值的直接靶向手段,通常只能是间接地去影响MYC的功能或者表达。不过,在一些癌种中,MYC偏好以ecDNA的形式扩增。假如我们有办法直接靶向ecDNA,就能绕过靶向MYC的技术障碍,从而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此外值得补充的是,在正常的真核细胞中,也存在着环状DNA,称为eccDNA。它的拷贝数低,体积小并因而通常不携带完整的编码基因,但可携带小RNA基因。但是,相比肿瘤大型ecDNA研究领域,eccDNA与人类健康的研究相对滞后。我相信,阐明在正常细胞中存在的小型eccDNA的功能,也是亟待探索的领域。
肽度TIMEDOO:目前国内市场对ecDNA的认知是否存在偏差?
吴思涵博士:这里我仅能对科研服务市场做相关的点评。而在临床转化方面,无论国内外都是在早期项目探索、孵化阶段,因而暂不做评论。
在2019年年底3篇围绕肿瘤ecDNA的重磅论文发表后,我看到不少科研技术服务公司纷纷推出了相关的ecDNA检测服务。不过,这些公司在宣传上是有所偏差的。
首先是混淆了在正常细胞中存在的小型环状eccDNA,以及肿瘤中存在的具有促癌性质的大型ecDNA的概念。如前述,eccDNA与人类健康、疾病之间的因果关系尚不明确(在低等生物中如酵母,倒是有明确的功能,如与衰老、抗逆性相关)。而有关肿瘤ecDNA的功能,两次访谈已经阐述了不少,简而言之就是促癌以及介导耐药。但是我看不少公司宣传文案上,并没有将两者加以区分,而是混杂在一起谈,显然会引起误会。
而正因为eccDNA与ecDNA两者的性质不同,所以在检测技术以及后续的计算分析中,也是有不同的方案的。对于eccDNA来说,哥本哈根大学Birgitte Regenberg教授团队的方案是比较成熟的。目前也有来自弗吉尼亚大学Anindya Dutta教授的团队在探索用ATAC-seq的方法来鉴定eccDNA。
重大进展!5000例临床全基因组测序揭示肿瘤环状DNA全貌!再邀吴思涵独家解读自然新发现-肽度TIMEDOO
而对于肿瘤ecDNA来说,我们团队所开发的全基因组+AmpliconArchitect方案兼具实验路线简单与成本相对低廉的优势。我们也用金标准的影像学数据进行交叉验证,证明了该技术路线的可靠性。
我还看到有些公司宣传用Sanger测序的方法去验证全基因组测序的结果这实际上是一个天大的误会。我们在去年的Nature文章附图中,确实是使用了Sanger测序的方法。但是,那只是为了回答一个不懂行的审稿人的问题。实际上,二代全基因组测序已经足够回答问题。在常规30X的测序中,ecDNA上每一个breakpoint都有数十甚至上百条reads来支持,因此再使用Sanger测序是多余的。
重大进展!5000例临床全基因组测序揭示肿瘤环状DNA全貌!再邀吴思涵独家解读自然新发现-肽度TIMEDOO
△在经典二代全基因组测序中,ecDNA上的每一个breakpoint都有大量的测序reads来支持
当然,这些认识上的偏差背后是有原因的,一是该领域相对来说探索较少,有许多尚不明确的科学问题,二是其研究范式仍在处于早期建设阶段。数月前我们已经收到了Annual Review杂志社的邀请,为ecDNA领域撰写一份年鉴综述。除了对ecDNA领域过去50年近百篇研究论文进行整理、总结外,我们还计划用一章内容,系统梳理ecDNA的研究方法。我们也希望届时收录的年鉴,能够成为引导科研人员进入ecDNA研究领域的指南。

— 专访华人科学家 —

重大进展!5000例临床全基因组测序揭示肿瘤环状DNA全貌!再邀吴思涵独家解读自然新发现-肽度TIMEDOO
△吴思涵 博士
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医学院博士后,专职从事肿瘤遗传学与基因组学研究,曾在Nature,Nature Reviews Cancer等期刊发表数十篇研究与综述论文。
编辑|李丽
记者|布德鸟
图片提供|吴思涵
版权声明
请联系domchow2012(微信号)获转载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