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简称中肿)马骏、孙颖教授团队牵头,联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等单位,共同完成了一项大型前瞻性3期临床试验,首次建立了鼻咽癌放化疗后使用卡培他滨节拍维持治疗的新模式,该模式在显著改善患者生存的同时毒副作用低,且使用方便、价格便宜,有利于向基层推广和开展治疗。
美国当地时间6月7日下午,马骏教授应邀在被称为肿瘤学“奥斯卡”的美国临床肿瘤学年会(ASCO)口头报告该研究成果。该研究同时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是中国内地学者独立完成的肿瘤学研究。
“增效减毒”有良策,“惠及基层”树新标——中国学者创新鼻咽癌治疗新模式!-肽度TIMEDOO
 小can说cancer
中国的鼻咽癌发病率居世界之首,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近一半的鼻咽癌发生在中国。由于鼻咽癌发病部位隐蔽, 70%以上患者在就诊时已经是局部区域晚期,治疗效果差,需要使用放疗联合化疗的综合治疗策略。尽管95%以上的患者在放化疗结束后可达到完全临床缓解,但由于潜伏的全身微小病灶,高达30%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3年内即出现疾病进展,且患者在放化疗后身体耐受性较差,难以继续耐受高强度的传统化疗。这成为了制约鼻咽癌疗效进一步提高的瓶颈,也是目前临床上迫切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增效减毒”有良策,“惠及基层”树新标——中国学者创新鼻咽癌治疗新模式!-肽度TIMEDOO
卡培他滨节拍维持治疗疗效显著,优势突出
卡培他滨是一种临床使用多年的经典化疗药,与传统化疗使用最大耐受剂量治疗肿瘤不同,通过低剂量、长时间口服的“节拍式”给药卡培他滨可使其长时间维持在相对较低的血药浓度,从而可在持续抗肿瘤的同时降低毒副作用,尤为适合放化疗结束后患者的维持治疗。
“增效减毒”有良策,“惠及基层”树新标——中国学者创新鼻咽癌治疗新模式!-肽度TIMEDOO
受此启发,中肿于2016年牵头开展了这项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共招募了406名高危局部区域晚期鼻咽癌患者。该研究于今年顺利完成,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在根治性放化疗后使用卡培他滨节拍维持治疗一年的模式将3年无瘤生存率从75.7%提高到85.3%。同时,该模式安全性良好,与既往传统化疗约40%至80%的严重毒副作用发生率相比,该模式严重毒副作用的发生率仅为17%,患者可耐受。值得一提的是,卡培他滨维持治疗一年的总费用不足五千元,并且为口服治疗,用药方便,患者接受程度较高,其性价比和普及性不言而喻。
坚持不懈优化治疗策略,从“减毒”到“增效”再到“增效减毒”
自1998年,国际指南推荐局部区域晚期鼻咽癌患者在放化疗后接受3个疗程的高强度传统辅助化疗。但马骏教授团队观察到该方案毒性大、患者难以完成,并通过多中心、前瞻性临床试验发现该方案并不能提高疗效,反而增加了患者治疗的毒副反应和经济负担。该研究成果于2012年发表于《柳叶刀·肿瘤》,文章发表次年即被国际指南采纳,改变了国际上沿用了15年的传统辅助化疗这一教科书式方案。针对该何时启动化疗,马骏教授团队提出应将化疗提至放疗前进行,即诱导化疗,因为大量患者在放疗前即已出现全身微小转移灶,且放疗前患者身体状况好。对此,马骏教授团队通过第二项研究证实了诱导化疗的有效性。该研究成果于2016年发表于《柳叶刀·肿瘤》,国际指南再次采纳了该研究成果,诱导化疗成为了首选的化疗时机。但是,上述诱导化疗使用了多西他赛+顺铂+氟尿嘧啶的三药方案,虽效果好,但毒性大、难以在基层推广。如何在保障疗效的同时减低毒副作用发生率,成为了进一步研究的重点。对此,马骏教授团队提出了“吉西他滨+顺铂”的两药静脉化疗新方案,通过临床试验证实该方案可显著降低患者远处转移风险,且治疗期间毒副作用较小,研究成果于2019年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国际指南也将“吉西他滨+顺铂”作为首选的诱导化疗方案。

在此基础上,本项研究将进一步解决根治性放化疗后患者疾病进展的问题。在同期刊发的社论中,来自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Robert Kerbel教授高度评价本项研究,认为该维持治疗新模式可改变临床实践,在为高强度放化疗后的患者带来生存获益的同时,也建立了方便可及的、可惠及基层的抗癌模式。

“增效减毒”有良策,“惠及基层”树新标——中国学者创新鼻咽癌治疗新模式!-肽度TIMEDOO
马骏、孙颖教授团队
几代薪火相传,回望中肿鼻咽癌研究之路
1964年院所成立之初,中肿便将“广东瘤”——鼻咽癌这一严重危害华南地区人民健康的恶性肿瘤锁定为研究与攻克的对象,一代代人薪火相传,不畏艰辛,求索不止,在基础和临床研究方面步步前行,推动鼻咽癌临床诊疗在个体化精准诊疗时代的不断突破,造福广大患者。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鼻咽癌主要研究成果与所获荣誉
1962年
首任所长梁伯强教授在院所筹建时期首次在国际上提出鼻咽癌病理分型(三类六型),成为鼻咽癌病理分型的国际标准;同年,在莫斯科第八届国际肿瘤大会上首次提出鼻咽癌组织学分类主要完成人:梁伯强
1964年
首任院长谢志光教授等人探索晚期鼻咽癌病人的有效治疗方法,实施“压腹阻断腹主动脉循环,腔静脉注入氮芥疗法”(简称“半身化疗”),疗效显著。主要完成人:谢志光、李振权、闵华庆、钟国华等
1978年
“鼻咽癌的防治研究”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主要完成人:肿瘤研究所、肿瘤医院、中山医学院基础学院、卫生统计教研组
1978年
“中国南方五省鼻咽癌流行病学的初步调查研究” 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主要完成人:闵华庆等
1983年
主编《鼻咽癌临床与实验研究》获第三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主要完成人:振权、潘启超、陈剑经
1992年
鼻咽癌新分期方案被中华放射肿瘤学会命名为“92分期”主要完成人:闵华庆、洪明晃、马骏
2001年
“鼻咽癌防治系列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要完成人:闵华庆、黄腾波、洪明晃
2002年
定位并鉴定了鼻咽癌家族性遗传易感基因,研究成果发表于顶级国际期刊《Nature Genetics》,并获同年的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主要完成人:曾益新、冯炳健
2005年
完成首株鼻咽癌来源的EB病毒全序列分析主要完成人:曾益新、曾木圣
2005
“鼻咽癌分子遗传学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主要完成人:曾益新、方嬿、邵建永
2009年
“基于现代影像技术的鼻咽癌综合治疗临床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要完成人:马骏、罗伟、孙颖
2010年
发现了多个散发性鼻咽癌易感基因,研究成果发表于顶级国际期刊《Nature Genetics》主要完成人:曾益新、贝锦新
2011年
广东省科技突出贡献奖主要完成人:曾益新
2012年
有关“辅助化疗不能在同期放化疗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局部区域晚期鼻咽癌生存”的研究结果在《Lancet Oncol》上发表,研究方案改变了欧洲EHNS-ESMO- ESTRO指南和美国NCCN指南主要完成人:马骏、陈磊
2012年
miRNA分子标签的研究结果发表于《Lancet Oncol》,“鼻咽癌放化综合治疗及个体化治疗基础的研究”研究成果入选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主要完成人:马骏、陈磊、柳娜
2013年
发现PET/CT结合EBV DNA可有效预测鼻咽癌患者远处转移情况,研究成果发表于《J Clin Oncol》主要完成人:麦海强、唐林泉、陈秋燕
2015年
“鼻咽癌诊疗关键策略研究与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要完成人:马骏、赵充、麦海强、张力
2015年
全球首个鼻咽癌风险预警芯片,投入临床使用主要完成人:曾益新、邵建永
2016年
发现GP方案可作为晚期鼻咽癌的一线化疗方案,研究成果发表于《柳叶刀》,被国际指南为晚期鼻咽癌标准治疗主要完成人:张力、黄岩、洪少东、杨云鹏
2016年
发现了两个新的鼻咽癌易感基因(TERT/CLPTM1L和CIITA),成果发表于《Hum Mol Genet》主要完成人:曾益新、贝锦新
2016年
TPF诱导化疗可以提高局部晚期鼻咽癌生存率的研究成果发表于《Lancet Oncol》,研究方案被美国NCCN指南采纳主要完成人:马骏、孙颖、李文斐
2018年
建立局部复发鼻咽癌再程放疗的预后评分模型,研究成果发表于《J Clin Oncol》主要完成人:韩非、Melvin Chua
2018年
鉴定EB病毒感染上皮细胞受体EphA2,成果发表于《Nature Microbiology》主要完成人:曾木圣、张华
2018年
mRNA分子标签的研究结果发表于《Lancet Oncol》主要完成人:马骏、柳娜、黎映琴
2018年
为PD-1单抗单药治疗及PD-1单抗联合化疗在晚期鼻咽癌中的应用提供了最新证据,研究结果发表于《Lancet Oncol》主要完成人:张力、方文峰、杨云鹏
2018年
发现奈达铂可作为鼻咽癌的同期化疗的等效低毒方案,成果发表于《Lancet Oncol》主要完成人:麦海强、陈秋燕、唐林泉
2019年
首次实现在MR图像上精准勾画出鼻咽肿瘤范围,标志着鼻咽癌放射治疗步入“智能”时代,研究成果发表于《Radiology》,自动勾画平台已获国家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在国内外51家医院使用,逾6万人次患者受益主要完成人:孙颖、林丽
2019年
广东省科技突出贡献奖主要完成人:马骏
2019年
GP诱导化疗可提高局部晚期鼻咽癌生存的研究成果发表于《NEJM》,被国际指南采纳为局部晚期鼻咽癌标准治疗主要完成人:马骏、孙颖、谢方云、张媛、陈磊
2019年
受邀为《柳叶刀》撰写专题研讨(Seminar),这是该杂志创刊以来首次由中国内地学者完成的以特定疾病为题的专题研讨主要完成人:马骏、孙颖
2019年
发现了与鼻咽癌有关的高致病性EB病毒亚型,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Genetics》主要完成人:曾益新、徐淼
2019年
证实了EBV相关IgA抗体可有效发现鼻咽癌的高危人群,并筛查出早期无症状鼻咽癌,研究成果发表于《Ann Oncol》主要完成人:曹素梅、季明芳
2020年
绘制鼻咽癌肿瘤微环境单细胞图谱,揭示瘤内异质性以及治疗新靶点,两项研究成果同期发表于《Cell Res》主要完成人:曾木圣、马骏、钟茜、柳娜
2020年
发现局部区域放疗可提高化疗敏感的初诊转移鼻咽癌生存,研究成果发表于《JAMA Oncol》主要完成人:陈明远、游瑞、刘友平
2021年
发现内镜手术相比调强放疗能够显著提高复发的局部可切除鼻咽癌患者总生存,研究成果发表于《Lancet Oncol》主要完成人:文卫平、陈明远、卢丽霞、刘友平、游瑞
2021年
发现特瑞普利单抗在标准治疗失败的复发/转移性鼻咽癌患者中表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并揭示相关疗效预测标志物,研究成果发表于《J Clin Oncol》主要完成人:徐瑞华、王风华、魏小丽
2021年
牵头制定中国-美国临床肿瘤学会鼻咽癌指南,研究成果发表于《J Clin Oncol》主要完成人:马骏、孙颖
2021年
证实第三代铂类药物洛铂可等效低毒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研究成果发表于《Lancet Oncol》主要完成人:郭翔、向燕群、赵充、吕星、曹训、夏伟雄
2021年
一项比较特瑞普利单抗或安慰剂联合吉西他滨和顺铂一线治疗复发或转移性鼻咽癌的随机临床试验入选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大会发言,也是首个入选全体大会的中国本土创新药物研究主要完成人:徐瑞华、麦海强、陈秋燕
2021年
建立鼻咽癌放化疗后使用卡培他滨节拍维持治疗的新模式,研究成果发表于《柳叶刀》主要完成人:马骏、孙颖、谢方云、唐玲珑
主要研究者简介
马骏(通讯作者)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教授、常务副主任、副院长,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特种医学评议组召集人,CSCO首任主委等。以通讯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多篇,包括N Eng J Med、Lancet*2、Lancet Oncol*4、J Clin Oncol、BMJ、Cell Res等。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带领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2009、2015)、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广东省突出贡献奖等。
孙颖(共同通讯作者)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教授、副主任、副院长,国家高层次人才项目获得者。致力于鼻咽癌精准放射治疗及综合治疗策略优化等方面的研究,以通讯作者(含共同)发表高水平论文多篇,包括N Eng J Med、Lancet*2、J Clin Oncol、Mol Cancer、J Pineal Res、Nat Commun*2、Clin Cancer Res、Cancer Res、Radiology等。获国家重点研发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学天元基金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等。
谢方云(共同通讯作者)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致力于鼻咽癌分期优化及综合治疗策略优化等方面的研究。以通讯作者(含共同)发表高水平论文多篇,包括Ann Oncol、Lancet Oncol、N Eng J Med、Lancet等。
唐玲珑(共同通讯作者)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致力于鼻咽癌放化综合治疗策略以及个体化放疗靶区等研究。以通讯作者(含共同)发表高水平论文多篇,包括BMC Med、Clin Cancer Res、Lancet Oncol、Lancet等。
来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