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络上的一个热点事件,引发了大家对于青少年问题的担忧。网络上,各大媒体用了很吸引人眼球的标题——“上海一10岁男孩骑平衡车做核酸被拒后竟拿菜刀砍人”。事情的经过不再赘述,大家可以自行百度。出于对事件当事人的尊重,我们不再对事情经过进行过多讨论,不过这一社会事件引发了我们儿少科医护人员对怎么帮助这孩子的思考。

孩子到底是脾气不好,还是有精神心理问题?

    这个孩子一开始还算平静地踩着平衡车去采核酸,因为坚持不下平衡车被拒后勃然大怒,回家拿了菜刀威胁志愿者。“易激惹”是精神科的专科名词,是指一种剧烈,但持续较短的情感障碍。患者遇到刺激,或者不愉快事情,即使是非常轻微的事情,也会产生剧烈的情感反应,表现为容易生气、激动、愤怒,甚至大发雷霆,与人大打出手。单纯的易激惹其实并不算心理疾病。有些人易激惹,和他发育水平、自身的性格、气质特点有关。普通比如3岁的孩子,遇到困难躺在地上撒浑打泼也不算疾病。易激惹症状经常出现在有精神障碍的患者中,比如新闻中这个孩子,其母亲说“孩子之前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这个孩子已经在接受精神科药物治疗,显然并不是单纯的脾气不好。

孩子母亲所说的“他之前的问题行为主要是在家发脾气,批评教育太严厉了会去拿刀要自杀”,这个问题严重吗?

    自杀是中国15~34岁人群第一位重要的死亡原因。15~24岁占自杀总人数的26.64%,5~14岁的少年儿童自杀占自杀总人数的1.02% (1988年)。上海有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一闪而过的“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认真考虑过该想法的也占到15.23%,更有5.85%的孩子曾计划自杀,并有1.71%的中小学生自杀未遂。英国《经济学人》统计数据表明,中国青少年自杀率已经位居全球第一。中国每年有约10万青少年自杀,每分钟2人自杀,6人自杀未遂。自杀已经成为我国青少年排名第二的死因,仅次于意外事故造成的死亡。

精神疾病和自杀的关系十分密切。大约一半左右有过精神疾病。各类精神疾病的自杀率大约51/10万,比一般人群高接近10倍。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自杀率是普通人群的20-30倍。

发现青少年出现自杀风险,家长首先需要做的是保证孩子的安全,不间断地陪伴,需要让孩子处于陪伴和看护中是最首要的任务。然后需要带孩子到专科医院面诊评估目前的状态并针对性进行相关的诊疗,遵医嘱住院或者门诊治疗。

有紧急心理援助需要的可以拨打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020-81899120

面对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也称躁郁症)的孩子,家长可以做什么?

相信很多家长都有过以下疑问:如果有的医生认为是躁郁症,有的医生认为不是,家长该怎么办?

孩子情绪变化很快,有时看起来像躁郁症,有时看起来像是整个人崩溃,那他是真的有躁郁症吗?还是有其他问题,例如多动症(ADHD)?还是荷尔蒙太多?压力太大?或者孩子就是这样难管教?

这些孩子的状况让我们相信不仅仅是青春期问题,而是年轻版的躁郁症。

精神病研究所临床研究主任、纽约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副教授Dan Iosifescu说:“现代的医学还无法完全理解躁郁症发病的原因,但是抑郁症状占据了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大部分时间。”

过去的研究表明,平均来说,躁郁症患者的抑郁期是躁狂期的三倍。门诊比较多的孩子都是抑郁期多见,他们本就低落的情绪很可能导致像新闻中这个孩子一样出现频繁的想要自杀的言语。

    处在抑郁期,更适合做什么?锻炼、瑜伽、冥想和正念练习可以缓解抑郁相关的症状、改善心理健康。同样,均衡健康的饮食可以滋养大脑,良好的睡眠在保持心境平衡方面也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双相障碍的联合心理治疗包括家庭聚焦治疗(FFT)、认知行为治疗(CBT)、人际关系和社会节律治疗(IPSRT)、团体心理教育治疗等。重点说说其中在我们儿少科开展较成熟的家庭聚焦治疗(FFT)

美国加州大学儿少精神科教授David J. Miklowitz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发,是一套结构化的家庭心理治疗方案,整合了疾病健康教育、沟通技能训练和问题解决技能训练三大模块。

FFT能够改善双相障碍及其高危患者的预后,延长缓解期,是少数循证依据证实疗效的针对双相情感障碍的心理疗法之一。

    这个治疗会纳入家长为什么小孩病了,家长来参加治疗?FFT反映了一组核心的理论原则,在这些原则中,行为被视为家庭关系系统的表现:展现了家庭的沟通、互动模式和目标。FFT的总体目标如下:完善家庭成员对疾病的理解,减少家庭中的高情感表达(例如指责、否定、冲突等)。

比较多双相情感障碍的孩子跟家长的亲子关系通常不佳,他们不相信自己的父母会改变,从家庭结构着手,可以把家长变成孩子病情改善的积极因素,建立支持性的家庭环境,再配合适当的药物治疗,更有助于疾病的康复。

    回到新闻事件中来,孩子面对别人议论和苛责之下的情绪失控,且有冲动行为,确实需要家长的加强监护、防止意外,尽早且积极就医。但也希望公众可以对这些本身有障碍、有问题的孩子多一些包容和理解,让这些孩子有一个宽松被理解、利于康复的人文环境。
荐书:
不述“少年狂”,且聊怎么帮? ——双相障碍的青少年心理康复浅谈-肽度TIMEDOO
书号:9789866782770
书名:是躁郁,不是叛逆
作者:戴维.米克罗威兹David J.Miklowitz, PhD伊利莎白.乔治Elizabeth L. George PhD
出版社:心灵工坊
出版时间:2010/1/27内容简介:由美国躁郁症权威医师、心理治疗师联手写作,专门探讨青少年躁郁症!
王浩威(精神科医师)、吕淑贞(中华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金林(台北市心生活协会总干事)、胡海国(精神健康基金会董事长),陈蔼玲(富邦文教基金会董事)/专业推荐。链接:http://product.dangdang.com/637896595.html.

儿少科室介绍

不述“少年狂”,且聊怎么帮? ——双相障碍的青少年心理康复浅谈-肽度TIMEDOO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儿少科是国内知名、省内最早开设的儿童青少年精神科,是我院的特色专科,是华南地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的领头羊之一,是国内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领域的重要力量,并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目前已经形成了以综合评估、诊疗和康复为核心服务内容,以科普教育、儿童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等为外延服务内容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中心。我院儿童青少年患者门诊量超过3万人次/年,年平均收治住院患儿超1000人次。儿少科目前下设儿少病区、儿少精神科门诊、儿少心理评估与治疗中心,配备儿少心理卫生方向的多学科专业团队。该团队共计40余人,致力于为患儿及其家庭提供优质的临床服务,坚持以不断创新的精神开展高质量的科研、教学和科普服务,在国内率先整理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以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为核心的整合干预模式和预防-治疗-康复为一体的心理健康促进体系,至今已为大量的儿童青少年及其家庭提供专业服务。【温馨提示】每周一至周六均有儿少科主治及以上级别的医生出诊,出诊时间为上午8:00-12:00和下午14:30-17:30,须关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公众号提前预约挂号。不述“少年狂”,且聊怎么帮? ——双相障碍的青少年心理康复浅谈-肽度TIMEDOO
文稿:李苏义
编辑:蒋昕怡
审核:程道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