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需要接受的不是“挫折教育”-肽度TIMEDOO

本文基于儿少科患者的真实自述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我是一个确诊重度抑郁发作的初中生。
 最近我变得和以前不一样。我发现我能从被虐得到快乐。我故意让别人讨厌自己,这不仅达成我的目的,而且让我感到开心……

仅自己可见

01不开心的我,似乎无法被父母接受

 我拥有一个普遍意义上的美好家庭。

我的母亲对我很好,父亲也对我很温柔,他们都很爱我。对于很多人而言,他们是理想父母。从小他们给我提供优越的生活环境和超前的教育,对我各个方面的家教都很严格。在我患病之前,我在学校的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

但我就是不开心。患有抑郁症让我心情低落,有时会变得很烦躁,控制不住地向家人发脾气,这是他们无法接受的事实。于是,一旦我心情不好或者出现情绪波动,就会揭开他们的另一面。

 只要我不开心,或是耷拉着个脸,我的母亲就会很焦虑,很难受,很伤心。如果我因情绪波动而和她吵架,她会很愤怒。但她从来不在我面前发泄,她把憋着的怄气和恼火转向其他人或者其他事。她的发泄方式就如自己同自己打架,急的跳脚,大哭大喊。她还会和我外婆控诉我的问题,叽叽喳喳地讲不停……而我父亲,则会像我母亲口中描述的那样——和她哭诉自己有多伤心,有多担心我。虽然我本人从未目睹这个画面,但我相信我的母亲也没有必要骗我。
  我无法理解为什么我情绪波动时,我的父母就跟变了一个人一样。后来经过心理治疗,我终于明白了:站在我父母的角度,他们无法理解我的生活十分顺利,还有什么事情能让我伤心的呢。(医生和我说,抑郁症的致病因素包括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以及相互间的交互作用)因为不理解,他们也就无法接受我不开心这件事,并产生了很大的排斥反应。他们的不悦,一度让我认为他们不接受的,或许就是那个不开心的我。
心理医生说,实际上是我的父母不能接受一个完整的我。完整的我,包括了开心的我和不开心的我这两部分。“被接受的”那一部分的我,也就是说开心的我,平常会和父母打闹,玩耍。这是他们想要看到的、我的样子。由于他们只能接受开心的我,而不接受不开心的我。所以只要“不开心的我”一冒出来,他们就会伤心和忧虑,表现出各种焦躁不安的行为举止。(家长的焦虑情绪会感染孩子,让孩子感到被否认、不被接纳和理解)
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这更加剧了我的烦躁,让我更加困扰。其实在没有得抑郁症之前,我就已经为自己的存在而感到愧疚。每次我的母亲对我讲起,关于他们每天挣钱的辛苦、家里的艰难、经济的紧张、为我做出的付出这些话题时,我都会感到极大的负罪感。(疾病可能带给患者病耻感和负罪感)我不想要别人因为我而感到不开心,可是就是他们这个样子才让我更加不能开心起来。生病以来,我的负罪感更重了。
他们对我太好了。我还生这个病给他们带来那么多麻烦,我觉得我很坏,我不值得他们对我那么好。可是我越是因为这些事情不开心,他们对我就越好。他们对我越好,我就越不开心。我越不开心,他们就越觉得需要带给我更多温暖……最后变成一个无限循环。
 即使父母对我很好,我也不觉得自己和他们很亲近。心理医生说,那一部分“不被接受的”的我和父母相处很别扭,很生疏。所以,我没办法放心地和他们谈论我的不开心。
02心理医生的回应
你的孩子需要接受的不是“挫折教育”-肽度TIMEDOO
常常有家长苦恼地问我“这一代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怎么这么弱?他们是不是需要接受‘挫折教育’”。
诚然,这一代的孩子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情绪。情绪就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这是人之常情。坏情绪不是“不应该存在的情绪”,可却常常成为了“不能被接受的情绪”。当这种情绪满溢出来时,儿童青少年找不到适当的容器去容纳自己的坏情绪,于是坏情绪像洪水肆虐,搞得周围环境一团糟,而儿童青少年又会因此,将自己陷入麻烦之中。
  其实,守护着儿童青少年成长的家长、老师、医生、心理健康工作者…成年人就应当承担起“坏情绪容器”的角色:在儿童青少年被坏情绪的洪水淹没时,包容他们,指引他们用适当的途径引流出他们的坏情绪:如适度哭泣、语言倾诉、运动…
  针对以上提到的孩子和家庭可能遇到的困扰和挑战,广脑儿少开展了情绪障碍家长班、家庭聚焦团体等相关心理治疗,可通过线上或线下的方式参加,详情见下:
你的孩子需要接受的不是“挫折教育”-肽度TIMEDOO你的孩子需要接受的不是“挫折教育”-肽度TIMEDOO

 

情绪障碍家长班:帮助家长学习正确识别情绪障碍症状,认识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的特点,学习制作情绪日记监测症状变化;树立科学正确的病因认知,从积极角度看待疾病;认识儿少情绪障碍的治疗如何开展,药物、心理、物理治疗如何选择,学习处理药物副作用;认识有助于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康复的运动和饮食建议;认识有助于增进亲子关系的共情技巧,学习孩子发脾气的处理方法,了解家长情绪管理小知识。
你的孩子需要接受的不是“挫折教育”-肽度TIMEDOO
家庭聚焦团体:帮助家庭巩固疾病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家庭亲子沟通技巧,提高家庭韧性与互动质量,降低情绪障碍复发风险,促进情绪障碍的康复。
如果不开心的情绪一直不能够被接受,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心理问题,例如在人际交往中反复受挫,接下篇….

儿少科介绍

你的孩子需要接受的不是“挫折教育”-肽度TIMEDOO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儿少科是国内知名、省内最早开设的儿少精神科,下设儿少病房、门诊的心理健康促进中心,为患儿及其家庭提供全方位的个性化综合评估和整合干预,包括药物、心理、物理、康复等治疗,目前开放床位40张,并开设情绪障碍专病门诊、注意缺陷专病门诊,年门诊量超4万人次,年收治住院患儿超1000人次。服务范围涵盖情绪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精神分裂症谱系障碍和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等儿少常见精神心理障碍及其外延服务。
经过几年的强化建设,儿少科目前已经形成了以综合评估、诊疗和康复为核心服务内容,以科普教育、儿童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等为外延服务内容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中心,成为华南地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的领头羊之一,是国内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领域的重要力量,并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例如,目前正在与世界上业内权威的机构“贝克CBT研究所”合作主办《国际儿少CBT两年连续培训项目》,招收的学员来自全国各地,该项目得到了学员们的高度认可。
此外,儿少科团队致力于为患儿及其家庭提供优质的临床服务,坚持以不断创新的精神开展高质量的科研、教学和科普服务,在国内率先整理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以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为核心的整合干预模式和预防-治疗-康复为一体的心理健康促进体系,至今已为大量的儿童青少年及其家庭提供专业服务,并获得了5项国家级课题立项,10余项省市级课题立项,4项广东省适宜推广技术立项;参与翻译出版著作2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