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为了抵消我的负罪感和回应妈妈对我不开心的刨根问底,我想出了一个办法:如果我有一个合适的理由去伤心,那不就好了吗?于是我努力找能让我伤心的方式,为自己的伤心找一个合适的、正当的理由……
由于我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机会来合理化我的伤心,我很迷茫。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我遇见了一个男孩。我们成为了很好的朋友。每当我们吵架的时候,我会很伤心。但同时,我也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快乐。对于重视友谊的我来说,和朋友吵架后感到伤心,是一个容易被父母理解的事情;更深一层的是,我可以借着这个理由名正言顺地去伤心,去砸东西来发泄情绪。后者能让我得到满足,一种达成目的的满足。

自从我开始意识到这个受虐模式带来的满足之后,我开始应用起来。我交了另一个朋友,一开始还挺好的。但生活并非一直美好,发生了很多令我不开心、令我烦恼的事情,我的父母又让我感受到更多的负罪感。烦躁之下,我想到了之前那个方法——让别人对我不好,然后我就可以光明正大地伤心了。于是,我开始故意惹怒好朋友,让他在受不了挑衅的情况下,主动和我吵架。这样的交友方式逐渐变成了我的一个习惯。

而我有一个性格很敏感的朋友。只要我说一点点重话,他就会变得伤心,十分消极。例如朋友之间的调侃和玩笑、互骂几句在别人看来是很正常的事情,但他却觉得非常难过。记得有一次,我说他“有毛病”。然后他回呛我 :“对,我有毛病。所以你跟我做朋友很累,是吧?所以……那你就不要跟我做朋友了吧!”在我没形成受虐的交友模式前,我听到这样的回复会很生气;但自从发现了那个方法之后,我开始学着借故来发泄自己的情绪。我会对着朋友大骂,指责他敏感。然后朋友就会对我冷淡下来,我也有了一个合适的理由去伤心——我的好朋友不理我了。其实我也知道这个样子很作,感觉自己没事找事。本来相安无事,但我随意发脾气直接导致我和朋友的关系变僵。我也很讨厌这样子的自己,这样做的确也不对,伤到别人的心。可是,我也不知道该用什么方法去合理化自己的伤心了……

于是,我现在学着在不让对方感到伤心的情况下,“诱导”对方对我不好,让对方心甘情愿地对我不好,这样受到伤害的只会是我一个人。我也做到过:去跟一个不可能和我做朋友的人做朋友。而这里的不可能指的是性格完全不合,原本是两个世界的朋友。后来,我像舔狗一样对她死缠烂打,让她讨厌我、厌恶我,对我冷淡,慢慢疏远我,最终与我绝交。而我也达到我的真正目的——光明正大地伤心。

小结

有受虐行为的人之所以承受痛苦,并不意味着对痛苦的钟爱,是因为他们总是想获得更多的掌控感。因此我们可以说,受虐也是他们满足自己需求的一种手段,是有效地实现他们的要求并将其合理化的一种手段。在本文中的“我”,用社交受虐来惩罚自己,让不开心的情绪能够被父母接纳,得到父母的理解和关怀,这也成她负面情绪的一种出口。但这样的需求和行为模式导致她陷入困境之中,进退两难:虽然渴望得到他人的关心,却采取不健康的社交关系模式。其背后展现的是依恋不良和对被遗弃的恐惧。对父母的负罪感带来了强烈的负面感受,包括内疚、自责和不安等。为了转移这些不愉快的体验,她在朋辈关系中刻意疏远、甚至攻击自己的朋友。通过挑衅朋友,试图控制预期惩罚的到来。这种出于对被抛弃感的防御,而做出的自我挫败行为,是分离焦虑的表现。对儿童而言,父母偶尔的关注能使长期被忽视的他们感到安全;对自虐者而言,周围人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回应(无论是正面或负面),可能导致了自虐者认定,只要充分表明自己需要同情和关心,就不至于遭受全然的情感遗弃。

干预方案

上文提到的人际交往模式,非常容易让家人、朋友感到倦怠,而周围人的倦态又会加重患者的症状,强化“你们不在乎我、抛弃我”的假设。治疗是一个需要时间和耐心的过程,在与症状相处的过程中,家人要同患者配合,放慢脚步,逐渐找到一个合适的生存方式。当整个家庭的焦虑都在下降时,患者的焦虑、烦躁和不安也会下降,她渴望进步和学习的动力就会显现。也许她还会空虚、烦躁、不安、在意别人的看法,这是她的模式也是她的能力,学会忍受和管理情绪,实现现实性目标,是治疗的基本目标。同时,家庭系统容纳度的持续提升,解决结构性问题,也是治疗的关键。针对以上提到的、孩子可能遇到的挑战和困扰,广脑儿少开展了情绪障碍家长班、情绪管理技巧团体、人际互动团体、家庭聚焦团体等相关心理治疗,通过线上或线下的方式参加以下推荐团体:

为了伤心,我费劲心思!-肽度TIMEDOO

          文字 |  宋医生及其匿名患者          编辑 |  刘怡

          审核 |  程道猛、殷炜珍

为了伤心,我费劲心思!-肽度TIMEDOO

儿少科介绍

为了伤心,我费劲心思!-肽度TIMEDOO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儿少科是国内知名、省内最早开设的儿少精神科,下设儿少病房、门诊的心理健康促进中心,为患儿及其家庭提供全方位的个性化综合评估和整合干预,包括药物、心理、物理、康复等治疗,目前开放床位40张,并开设情绪障碍专病门诊、注意缺陷专病门诊,年门诊量超4万人次,年收治住院患儿超1000人次。服务范围涵盖情绪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精神分裂症谱系障碍和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等儿少常见精神心理障碍及其外延服务。经过几年的强化建设,儿少科目前已经形成了以综合评估、诊疗和康复为核心服务内容,以科普教育、儿童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等为外延服务内容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中心,成为华南地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的领头羊之一,是国内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领域的重要力量,并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例如,目前正在与世界上业内权威的机构“贝克CBT研究所”合作主办《国际儿少CBT两年连续培训项目》,招收的学员来自全国各地,该项目得到了学员们的高度认可。此外,儿少科团队致力于为患儿及其家庭提供优质的临床服务,坚持以不断创新的精神开展高质量的科研、教学和科普服务,在国内率先整理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以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为核心的整合干预模式和预防-治疗-康复为一体的心理健康促进体系,至今已为大量的儿童青少年及其家庭提供专业服务,并获得了5项国家级课题立项,10余项省市级课题立项,4项广东省适宜推广技术立项;参与翻译出版著作2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