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5月《关于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通知》出台后,县域医共体建设就已经成为了今年各地主抓的一项重要工作,其改革的推进更对医疗产业产生深远影响。

下一步,县域医共体如何推进也成了业内关注的焦点。

6月1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召开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视频会议。会议对接下来县域医共体要重点抓的工作给了明确部署,并对医共体内医保支付改革方向等问题给予了披露。

县域医共体要重点抓好 5个关键环节

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王贺胜在会上指出,县域医共体建设是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建立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必然要求,是推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基层服务能力的有力抓手。各地要紧紧围绕强基层、惠群众的目标,重点抓好 5 个关键环节。

一要做好“共”字文章,逐步形成服务、责任、利益、管理的共同体,坚持政府主导、资源下沉、群众受益,确保医共体建设方向正确;

二要推进资源整合,持续完善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三要深化综合改革,保障医共体建设顺利推进;

四要强化医防结合,不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五要加强政策联动,形成推进医共体建设的合力。

各地至少抓好一个医共体

会议强调,县域医共体建设是新时代卫生健康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涉及体制机制转换和多方利益调整,需要全局把握和整体推进。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建立健全部门协作机制,积极主动作为,力争到2020年年底,在每个地市至少抓好一个初具成效的医共体。同时,建立完善监测评估制度,定期开展第三方群众满意度测评。

解析5月28日,国家卫健委下发了《关于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通知》,提到县域医共体建设目标是“到2020年底,在500个县初步建成目标明确、权责清晰、分工协作的新型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形成服务、责任、利益、管理的共同体。”

卫健委下发文件里提到500个县,但并没有提到这些县的地域分布,业内人士还揣测是县域综合医改试点地区先行,本次大会进一步细化了这500家县域医共体的范围——“每个地市”,由此可以看出,今年推动紧密型医共体这事不是小范围的试点,而是推进医共体建设的均衡发展。

医共体内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探索按人头总额预算

会议指出,虽然县域医共体的外在形式各有不同,但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致的特征。医共体均从建立以人为本的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入手,探索实行人、财、物的统一和集中管理。

同时,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探索实行医保按人头总额预算、结余留用的付费方式;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建立健全绩效考核机制,引导优质医疗卫生资源进一步下沉。

解析:业内专家指出医共体“共”的是管辖区居民的健康,通过组建医共体让更多的居民不生病、少生病,强化医共体医防结合。但如何让医共体单位有动力去做好医防结合工作?医保杠杆很关键,这点从各地医共体试点地区可以看到。

如多次被省及国家卫生健康部门调研的即墨市医共体,即墨市推行实施“总额控制、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医保按人头预付费制度,2015年,即墨就开始医共体建设试点,到2017年底全面铺开,有数据显示,2018年,即墨全区的医保超支费用较2017年下降了1.1亿元。

业内耳熟能详的罗湖模式也是推行“总额管理,结余余留”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本质上也是按人头付费,医疗集团内看病越少,医疗资源消耗的越少,剩下的钱就越多,从而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基于病人越少医疗机构结余越多的医保支付改革,医共体内会更重视医疗预防工作,促进疫苗接种、慢病管理、健康促进等预防保健工作的落实,最终达到医防有效结合的目的。

前期医共体试点单位在按人头付费方式上取得了成效,此次会议又提出“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探索实行医保按人头总额预算、结余留用的付费方式”,并且紧密型医共体指导文件也提出了相同指示,我们可预测,今年500个试点县有望先行推开按人头总额预算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有效利用医保杠杆撬开分级诊疗。

来源:医学界智库